鉅大LARGE | 點擊量:171次 | 2023年12月07日
建設鋰電池充放電原理
放電時電極周圍的變化
是放電時鋰離子嵌入和遷移的示意圖。在負極,碳層之間存在鋰離子,負極比正極的能量高。外部存在負載時,負極的鋰離子釋放電子,向能量低的正極遷移。從負極脫嵌的鋰離子,通過電解液和隔膜小孔向正極遷移,嵌入層狀結構的正極活性物質中。同時,電子被接收,鋰離子被固定而變得穩(wěn)定。假如過放電,鋰離子過多地聚集在正極,會使內阻增大,電池發(fā)熱,導致急劇劣化。從圖1中可見,負載電流(電池容量)幾乎是由可移動的鋰離子數量決定的。電子從集流體活性物質中穿過,到達外部端子。正極的集流體為鋁,負極的集流體為銅。這樣做的理由是:在正負極各自的電勢下,鋁和銅是不會被鋰離子摻雜(滲透)的金屬。
充電時,外部電壓施加在外部端子上,強制出現與放電反應相反的反應。由此,正極的鋰離子釋放電子,在電場用途下通過電解液遷移到負極,嵌入負極的活性物質內部。同時,電子被接收,鋰離子被負極活性物質固定。鋰離子在電解液中快速遷移,在負極表面減速,在負極活性物質內部非常緩慢地擴散。這與汽車離開高速公路,進入普通公路,然后駛入自家附近街道的過程相似。充電時,鋰離子在負極表面呈現擁堵狀態(tài)。
充電時電池在劣化
作為電解液的有機溶劑在正極分解,在負極表面與鋰離子發(fā)生反應,形成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因此,遷移的鋰離子數量減少,導致電池容量下降。充電時,在負極表面刻意制造這個讓化學反應容易發(fā)生的狀態(tài)。這與后面講到的電池劣化相關內容也有關聯。另外,過充電使鋰離子在負極過多聚集,內阻增大,電池發(fā)熱,會導致急劇劣化。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SOC和電壓的關系
OCV是由構成電池的材料決定的。展示了以0.02C的微弱電流充放電時的充放電曲線和OCV的關系。橫軸表示SOC,縱軸表示電壓。
假如進行微弱電流的充放電,端子電壓只比OCV高了I×R(充電電流×電池內阻)。放電時,端子電壓比OCV低I×R(放電電流×電池內阻)。從SOC來看,充電電壓和放電電壓的平均值幾乎與OCV一致。從中可以看出,SOC高的地方,OCV也高;SOC低的地方,OCV也低。而且,OCV和SOC的關系幾乎與溫度變化不相關,是穩(wěn)定的。因此,對SOC上下限進行管理,就是對OCV上下限進行管理。
過充電和過放電的控制方法
充電時,端子電壓比OCV高,假如端子電壓控制在上限電壓以下,就可以防止過充電。而放電時,端子電壓低于OCV,假如端子電壓被控制在下限電壓以上,就可以防止過放電。OCV的上下限值,OCV-SOC曲線的斜率,根據所用正極材料的不同而變化。一般而言,含鎳的正極材料具有大容量,含有錳的正極材料具有高電壓,使用磷酸鐵的正極材料具有低電壓、低斜率(接近平坦)的變化趨勢。
內阻的電子電路建模
電池內部的電流源自鋰離子的遷移:在電解液內快速遷移時,電解質的電阻;在電極表面遷移時,毫秒級反應時間的表面電阻和表面電容,以及耗時30min到幾小時的緩慢反應的擴散電阻和擴散電容。電極的表面電容也稱雙電層電容,與雙電層電容器(EDLC)的原理相同。圖4是將每個電化學反應與電路的瞬態(tài)響應進行擬合,并擬合R和C的參數,使其匹配電池的響應時間的等效電路模型。這是一個電化學反應的抽象模型,可以很簡單地轉換為電化學反應方程式,因此在電池控制中經常使用。
下一篇:引起鋰電池起火的3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