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302次 | 2018年05月14日
鋰離子電池的開發(fā)歷史
鋰電池登場20多年來,不僅得到便攜式終端的采用,還在向電動汽車、家用蓄電池等眾多領域拓展。今后,隨著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掌握鋰電池知識估計將會成為技術人員的必備條件。本連載將通過刊載鋰電池之父——西美緒在《日經(jīng)電子》上發(fā)表的文章,為您介紹鋰電池開發(fā)史和發(fā)展歷程。
恕筆者提一則舊聞,2004年1月11日的《朝日新聞》(東京版)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大阪府警察以涉嫌盜竊為由,檢舉了大阪府守口市的一名公司員工和枚方市的一名大學生。警方指控二人“盜竊電氣制品”,筆者原以為他們從電器行順手牽羊地摸走了電器之類的商品,但其實并非如此。那么,他們究竟偷了什么?
沒了電池的手機只是塊板磚
其實,他們是從室外的插座“偷了電”。雖然涉案總金額統(tǒng)共只有1日元左右,但秉持不縱容違法的態(tài)度,警察還是對二人分別依法進行了緝捕。
經(jīng)調查,上述公司員工涉嫌使用門真市某餐廳的招牌用插座,為手機沖了大約5分鐘電。上述大學生則是在京阪電鐵的枚方市站前表演舞蹈時,把超市自動售貨機的插頭從插座上拔下,插到了自帶的播放音樂的收錄兩用機上,從而構成了偷電行為。這兩起事件的起因都是因為電池耗盡。
這則報道告訴人們,在便攜式產(chǎn)品流行的現(xiàn)代,作為電源的電池,尤其是二次電池已經(jīng)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也就是說,“手機如果沒了電池,只是一塊板磚”。
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為大家介紹如今在二次電池中占據(jù)首要地位、在不久的將來還有望成為電動汽車動力源的鋰電池(以下簡稱:LIB)。
從干電池到二次電池
二次電池被廣泛運用的歷史并不長。東京通信工業(yè)(現(xiàn)索尼)推出日本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TR-55”是在1955年,當時使用的是一次電池,也就是干電池(圖1)。之后,該公司又在1957年為小型收音機開發(fā)出了電壓為9V的干電池“006P”(圖2)。這種電池由6個小拇指尖大小的干電池在方形筒中疊加而成。006P電池現(xiàn)在依然是無線電遙控車等常用的電源。索尼在電池領域起步雖晚,卻在半個世紀前,出人意料地機型了一項重要的商品開發(fā)。
圖1:世界上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TR-55”
東京通信工業(yè)于1955年推出。內(nèi)置干電池。(供圖:索尼)
圖2:9V干電池“006P”
為1957年上市的晶體管收音機“TR-63”開發(fā)?,F(xiàn)在也應用于無線電遙控車等產(chǎn)品。
在晶體管收音機之后,得到廣泛普及的便攜式產(chǎn)品應該是收錄兩用機。1963年,日立制作所推出了收音機與開放卷軸錄音機二合一的產(chǎn)品。這據(jù)說是日本的第一臺收錄兩用機。最初的“卡帶錄音機+收音機”在1968年由愛華(AIWA)制造,以此為契機,各大家電制造企業(yè)相繼在1970年代向市場投放商品。收錄兩用機當時也是以干電池為電源,因為安裝了多節(jié)大塊頭的1號、2號干電池,所以分量相當重。
談到重量,就不能不提初期的家用攝像機的電池。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攝像機走進了家庭。當時,雖說是家用,但攝像機的體型大,能夠驅動這個大家伙的二次電池,只有大塊頭的鉛蓄電池。成本可能也限制了選擇的范圍。在當時,鎳鎘(以下稱:Ni-Cd)電池還非常昂貴。
攝像機用鉛蓄電池的尺寸與一條栗羊羹相仿,曾被戲稱為“栗羊羹電池”。原本就十分笨重的攝像機再裝上沉甸甸的栗羊羹電池,重到讓人用起來難免會閃到腰。當時的二次電池背負著“三重苦”,也就是“重”、“不耐用(電池電量耗盡快)”、“充電時間長”的課題,在移動產(chǎn)品時代的入口徘徊不前。
從1960年代后半段開始,使用卡帶的小型磁帶錄音機、FM收音機、微型電視等便攜式電子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產(chǎn)品使用一次電池,很少見到二次電池的身影。
然而,隨著這些產(chǎn)品使用頻率的增加,一次電池給用戶造成了沉重的成本負擔。這使得人們寄望于二次電池,開始把目光對準了“擺脫三重苦”。
對于二次電池小型化、高性能的要求日漸增強是在便攜式音樂播放器流行(“Walkman”于1979年登場)、8mm錄像帶登場(1985年)的時候。當時,AV產(chǎn)品向小型化發(fā)展,在室外使用已經(jīng)變得司空見慣。
Ni-Cd電池實現(xiàn)普及
當時,Ni-Cd電池取代鉛蓄電池成為了電池的主角。便攜式音樂播放器開始使用俗稱為口香糖電池的超薄電池,攝像機使用的小型Ni-Cd電池組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要歸功于Ni-Cd電池的容量實現(xiàn)了顯著提升。舉例來說,索尼第一臺8mm攝像機使用的二次電池組型號為“NP-55”,使用5節(jié)略短于5號干電池的Ni-Cd電池。在1985年上市時,容量約為700mAh,順應高容量化的呼聲,索尼對電池進行改進,到1989年,電池容量增加到了1300mAh(圖3)。
圖3:二次電池組“NP-55”的容量變遷
NP-55由5節(jié)Ni-Cd電池組成,得到了索尼第一臺8mm攝像機的采用。1985年上市之時的容量約為700mAh,1989年達到了1300mAh。
容量密度的提高得益于眾多的技術革新,其代表之一是下面介紹的發(fā)泡鎳基板。Ni-Cd電池的電極基板最初使用鎳的燒結體(燒結式鎳),之后開始采用發(fā)泡鎳基板。后者以聚氨酯泡沫和高分子纖維無紡布為起始原料。
無紡布首先經(jīng)過無電電鍍獲得導電性,接著經(jīng)過通常電鍍,在表面附著鎳,然后在高溫下煅燒。完成煅燒后,聚氨酯樹脂等基材將會消失,只留下鎳骨架。高分子基材原本具備的空隙原封不動,制成的電極基板的多孔度非常高??障堵蕪倪^去燒結式的80%增至最大98%,革命性地提高了活性物質*的填充率。通過采用這種電極,容量大約可提高30%。
*活性物質=參與發(fā)電反應的正極和負極的物質。電池是將正極與負極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輸出的裝置,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叫作正極活性物質、負極活性物質。比方說,Ni-Cd電池的正極活性物質是NiOOH(氫氧化鎳),負極活性物質是Cd(鎘)。
發(fā)泡鎳基板登場是在1980年代后半段,而索尼在1970年代前半段,其實已經(jīng)在著手開發(fā)同類技術。當時,索尼還將臺式計算器(與現(xiàn)在的計算器判若兩物的大型設備)商品化,內(nèi)置Ni-Cd電池作為電源。為實現(xiàn)電池的輕量化,該電池也使用了經(jīng)過無電電鍍和通常電鍍處理的無紡布作為基板。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想到通過煅燒的方式清除無紡布基材。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們的電極發(fā)展到了采用發(fā)泡鎳基板的程度,Ni-Cd電池(還有之后的Ni-MH電池)或許將會成為索尼電池的主力商品,使日后LIB的開發(fā)大幅延后。畢竟索尼是因為當時沒有強有力的二次電池商品,才把精力投入到了開發(fā)新型二次電池LIB。
現(xiàn)在回過頭來說攝像機用電源,攝像機對于電池增加容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圖3中,1985~1989年的5年間,Ni-Cd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率達到了每年15~20%。但容量依然不足,進入1990年后,電池性能還需要以相同的速度繼續(xù)提升。
但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二次電池技術“可達成的容量僅為理論容量的1/5左右”,按照這個規(guī)律計算,在1990年,Ni-Cd電池技術已經(jīng)基本達到了極限。之后如果不開發(fā)新電池,就無法滿足產(chǎn)品的需求。
而且,Ni-Cd電池還面臨著另一大阻礙——鎘的環(huán)境危害。各位讀者應該聽說過鎘引發(fā)的“痛痛病”。這種疾病發(fā)病于流經(jīng)富山縣的神通川流域的居民,在國際上也相當出名,英語甚至沿用日語叫法,稱其為itai-itaidisease。鎘已經(jīng)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有害物質注1)。因此,電池企業(yè)被迫要盡快擺脫Ni-Cd電池。
注1)因其他鎘污染地區(qū)沒有出現(xiàn)患者,也有看法認為鎘并不是患病的唯一原因。
高性能二次電池期待論
既然Ni-Cd電池行不通,那就必須開發(fā)新型二次電池。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早已有之。
舉例來說,大正末年,豐田佐吉曾向帝國發(fā)明協(xié)會懸賞。“向開發(fā)出輸出功率為100馬力,能夠36小時連續(xù)運行,重量在60貫以下,體積在10立方尺以下的電池的日本人獎勵100萬日元”——按照當時的金價換算,這筆獎金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約20億日元,簡直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舊度量衡的1馬力=761.2W,如果把上面提到的電池的性能換算為ISO的單位,單位重量、單位體積的能量密度分別為9850Wh/L以上,以及12180Wh/kg以上,功率密度分別為2820W/L以上,以及340W/kg以上。
在功率密度方面,LIB滿足了要求,問題是能量密度。現(xiàn)在的LIB的能量密度也才600Wh/L、210Wh/kg左右,由此可見佐吉的要求有多么離譜。令人不禁猜測,是不是因為實現(xiàn)不了,所以才夸下了重獎20億日元的??凇?br/>
暫且不論要求能否實現(xiàn),從1980年代后半段開始,追求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呼聲愈發(fā)響亮。如上所述,因為預測到Ni-Cd電池終有一天將無法滿足攝像機的要求,電池企業(yè)很早就提前準備,開始著手開發(fā)新型二次電池。順應這一潮流,Ni-MH電池(鎳氫電池)于1990年,LIB于1991年應運而生。
Ni-MH電池登場
Ni-MH電池的關注點鎖定在氫的理論容量密度*。氫作為電池負極時,理論容量密度為26316mAh/g,是一種優(yōu)秀的電極材料。與之相比,鋰(Li)為3861mAh/g,鎘為477mAh/g,可見氫的潛能巨大。
問題最終歸結到了以怎樣的形態(tài)使用氫。比方說,把10L氫氣(相當于大約2170Ah)罐裝到高壓缸(200kg/cm2)中,體積會縮小到50mL,雖說體積小,但200個大氣壓的高壓容器最好避免搬運。還有方法能夠把10L氫氣壓縮到13mL。那就是-250℃的液態(tài)氫,但把這種形態(tài)運用于電池也不實際。
*理論容量密度=每種物質的發(fā)電容量。單位重量(體積)的活性物質能夠產(chǎn)生的電量取決于物質的原子量(化合物則為分子量)及其轉化為離子時的化學價。因此,物質確定后,能夠實現(xiàn)的發(fā)電量也將一并確定。這叫作理論容量。
與上面兩種形態(tài)相比,還有更方便的形態(tài)——貯氫合金。比如說,LaNi5合金能夠與氫形成化合物LaNi5H5.7,在體積為7.5mL的合金中吸貯10L氫氣。壓縮率能夠達到1/1300左右。不過,在這種形態(tài)下,單位重量的理論容量密度為366mAh/g,與氫本身的26316mAh/g相比,驟減到了1/70以下。這是因為LaNi5H5.7的分子量非常大,大約為438。但貯氫合金還是為氫充當電極活性物質鋪平道路,使Ni-MH電池于1990年實現(xiàn)了商品化。
有望實現(xiàn)大容量的鋰負極
雖然實力趕不上氫,但使用鋰作為負極,單位重量、單位體積的理論容量密度也達到了3861mAh/g、2062mAh/m2。而且,標準單極電位(以標準氫電極為準)高達-3.04V,實現(xiàn)了非常高的絕對值。也就是說,以鋰為負極的電池可以提高端子電壓,如果用電量(Wh)來表示能量密度,其數(shù)值將會增大。實際上,作為使用金屬鋰作為負極的電池,紐扣型鋰電池很早就投入了實用。這是正極使用二氧化錳(MnO2),負極使用鋰的一次電池,在存儲器備份電源等用途得到了廣泛運用。
鋰電池的特點如下:
①電壓高達3.0V
?、谀芰棵芏却?br/>
③自放電少
?、芄ぷ鳒囟确秶?br/>
不只是電池技術人員,大家應該都希望直接發(fā)揮這些特點,實現(xiàn)鋰電池的二次電池化。
但好事多磨,在二次電池化的面前,聳立著巨大的難關。其中,安全性和達不到需要的充放電循環(huán)壽命兩個課題最難解決。至今仍未找到答案。
圖4:析出的鋰枝晶
在反復充放電的過程中,針狀的金屬鋰不斷生長。
原因出在充電時生長的鋰枝晶(樹枝狀結晶)。圖4展示了充電時析出的鋰的形狀,從圖中不難看出將其稱之為樹枝狀結晶或是針狀結晶的理由。結晶針會穿透隔膜,造成內(nèi)部短路,給安全性造成威脅,或是從電極上脫落,導致容量降低,也就是循環(huán)劣化。
那么,同樣使用金屬負極的Ni-Cd電池是不是不會發(fā)生這種問題?鎘的放電生成物——CdO(氧化鎘)或Cd(OH)2(氫氧化鎘)不溶于電解液,會停留在原位,在電極上生成。因此充電后,會在原地重新轉化成鎘。
就負極的金屬材料而言,鋅(Zn)遠比鎘優(yōu)秀。鋅單位重量的電容量約是Cd的1.7倍,單位體積的電容量約是1.4倍。而且,在正極活性物質相同的情況下,鋅的電池電壓可以高出約0.4V。這就是干電池、氧化銀電池等一次電池采用鋅作為負極的原因。
但鋅負極在運用于二次電池的時候,會像鋰一樣發(fā)生枝晶問題。圖5通過模式圖,展示了鎘和鋅的電解析出機制。使用鋅作為負極時,放電生成物ZnO(氧化鋅)以鋅酸根離子ZnO22-的形態(tài)溶于電解液,從而生成枝晶。雖然在充電時,鋅會重新析出,但此時的鋅無法回到原位,會在容易析出的位置電解析出。開始析出后,以尖端部位為活性點,析出將連續(xù)進行,樹枝狀的電解析出物——枝晶不斷生長。倘若沒有這種現(xiàn)象,Ni-Cd即使不存在公害問題,估計也已經(jīng)被Ni-Zn取而代之。
圖5:充放電使負極上生成枝晶的機制
鎘的放電生成物不溶于電解液,在電極上堆積,充電后重新轉化為鎘。鋅的放電生成物溶于電解液,充電時以枝晶的形態(tài)析出。
使用鋰作為負極時,放電生成物也會溶解于電解液,因此會和鋅一樣,出現(xiàn)由析出機特種致的枝晶問題。無論是鋰還是鋅,目前都沒有防范枝晶的有效手段。因此,使用鋰負極的二次電池還必須等到LIB完成之后才能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