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11次 | 2021年07月26日
我國成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爭奪戰(zhàn)主戰(zhàn)場 本土廠商身陷內憂外患
電動化已經成為汽車產業(yè)變革的緊要方向,而動力鋰離子電池又是加速這一變革到來的基石和命脈。為了在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占據(jù)一席之地,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商們早已開啟了謀篇布局。
從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yè)發(fā)展歷程來看,中日韓已基本壟斷了全球供應市場。
依據(jù)蓋世汽車研究院統(tǒng)計,2018年全球新能源動力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到97GWh,同比上升41%。而裝機量占據(jù)前十名的公司均被中日韓三國包攬,除來自日本的松下、來自韓國的LG化學、三星SDI以外,其余七家均為我國公司,代表公司有寧德時代(CATL)、比亞迪和國軒高科。
我國成主戰(zhàn)場
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爭奪戰(zhàn)中,憑借新能源汽車快速上量的我國市場順勢成為主戰(zhàn)場。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數(shù)據(jù)顯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上升,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裝機量從2013年的0.8GWh上升至2018年的56.98GWh,如此龐大的市場增量讓各國電池廠商嗅到了巨大的商機,紛紛加碼布局。
早在2013年,以客車為代表的我國新能源市場飛速擴張,日韓電池公司因技術領先、成本控制更佳立刻展現(xiàn)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不過該情形讓國內電池公司的生存境況岌岌可危。
直到2015年三月,國家工信部制定公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以下簡稱《規(guī)范條件》),日韓電池在我國市場開疆拓土的進程才被迫按下暫停鍵。
據(jù)統(tǒng)計,自《規(guī)范條件》公布以來,共有57家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入選,均為國內公司。且在此之后,凡是不符合《規(guī)范條件》公司配套的新能源汽車,都無法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推薦車型目錄》,也就是說無法獲得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
某種程度而言,中日韓在動力鋰離子電池范疇“三分天下”的局面與《規(guī)范條件》的執(zhí)行不無關系。彼時,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緊要掌握在日韓等公司手中,我國公司在技術、成本和管理上都無法與其相爭,《規(guī)范條件》不但為本土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贏得了珍貴的緩沖發(fā)展時間,也促成了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yè)在短時間內的快速崛起。
時間來到2019年,陪伴本土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走過四年時光的《規(guī)范條件》可以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年六月二十四日,工信部通告稱,自六月二十一日起廢止《規(guī)范條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規(guī)范條件的公司目錄(業(yè)內俗稱“白名單”)同時廢止。該消息甫一公布,外資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立刻拍手叫好,尤其是日韓公司。
日韓卷土又重來
政策的放寬加上龐大的市場增量,讓離開我國市場近三年的日韓電池公司早已蠢蠢欲動,早早便通過頻繁擴張,拉攏新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動作試圖卷土重來。
在2017年中旬,松下與捷星新能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合作建廠,并于2018年三月宣布大連電池廠已開始量產供貨。此外,去年特斯拉宣布正式落戶上海后,作為特斯拉獨家電池供應商,松下表示愿意與特斯拉在我國建廠方面進行合作;
2018年七月,LG化學投資20億美元的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在南京正式簽約,預計年產量32GWh;今年六月,其與吉利達成協(xié)議,注資1.88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從事動力鋰離子電池相關的使用研發(fā)、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業(yè)務;
三星SDI則計劃在2019年至2030年間,逐步將西安市、天安市、蔚山市廠的加工轉移至無錫市,加快對21700新型電池的量產進度。
有分解指出,外資電池公司一般具備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競爭力,進軍我國市場,沖擊的不僅是本土第二梯隊公司,對頭部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可能都會造成較大影響;且隨著2020年新能源補貼徹底取消,屆時本土電池公司將直面來自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的挑戰(zhàn)。
本土廠商身陷內憂外患
其實,在外資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大軍壓境之前,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在補貼進一步退坡、上游原材料不斷上漲、下游主機廠大幅壓價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早已面對著極大的生存壓力。
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上半年,存活的電池廠家已降至60家,相比2016年頂峰時期的155家縮水了近三倍。這些被淘汰出局的公司在產品技術、產量規(guī)模和資金實力等方面多不具備競爭優(yōu)點,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沃特瑪。
2016年,以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為緊要產品的深圳沃特瑪被堅瑞沃能收購,并在2017年一舉成為排名僅次于寧德時代、比亞迪之后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巨頭。然而,兩年時間不到,沃特瑪便跌出了2018上半年動力鋰離子電池榜單前10名,甚至陷入了倒閉的邊緣,一方面,補貼政策對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傾斜筆直阻斷了這家公司的庫存產品銷路,另一方面,早期大規(guī)模的產量擴張讓其深陷危機。2018年財報數(shù)據(jù)顯示,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凈虧額達到38.16億。
今年五月,北京國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電池”)被曝因資金問題即將倒閉、破產。隨后在七月二十二日,國能電池方面承認欠薪,并在通告中稱12億元應收賬款尚未收回,導致拖欠員工薪資。有分解指出,國能電池斷裂只是表象,產品問題是其“”的根源。
可以預見,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淘汰賽正在加劇,在被強者恒強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不斷侵吞市場份額的將來,廣大中小公司的處境將更加艱險。業(yè)內人士預測,隨著車市入冬、資本離場,到2020年,能夠存活的電池廠家數(shù)字或降至二三十家。